十堰市教育局长公开回信缘何引发热议
原标题:十堰市教育局长公开回信缘何引发热议
法治周末记者刘希平“我已迅速对您反映的堰市缘何引问题进行了核实,要求全市各级教育部门不得强制家长收看家庭教育‘护苗行动’现场直播和打卡等活动……”
4月9日,教育局长湖北省十堰市教育局局长寇伟给一位家长的公开回信引发各界关注。4月7日晚,回信十堰市一位网友在秦楚论坛上发布了《给十堰市教育局寇伟局长的热议一封公开信》,反映学校要求学生和家长在某平台连续收看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堰市缘何引现场直播活动,并且要求家长按时截图打卡。教育局长网友认为,公开此举加重了家长的回信负担。十堰市教育局局长寇伟获悉此事后,热议立即叫停了要求家长收看打卡的堰市缘何引行为,同时安排人员对家长反映的教育局长事情展开调查。寇伟还给这位在网上投诉的公开家长进行了回复。
有专家认为,回信我国相关法律虽然鼓励社会力量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热议但有些地方出现家庭教育过度商业化的现象令人担忧。
学校要求家长下载软件引发质疑
“老实说,一个活动搞一次,这都没什么,也就一次。这次的这个‘护苗行动’直播,是要天天看、天天截图,还要卡点看。”
网友“陀螺小”,是十堰市的一位家长。今年4月初,一场名为家庭教育“护苗行动”的活动让他焦虑不已。
4月7日晚,“陀螺小”在秦楚论坛上发布了《给十堰市教育局寇伟局长的一封公开信》。“陀螺小”在公开信中反映称,当地教育局这几天发通知给十堰所有中小学家长,要求每位学生家长下载某款手机软件,并通过这款软件收看一项名叫“护苗行动”的现场直播讲座,同时要求家长每天截图在班级群里上报。
“陀螺小”认为,这些形式主义的投票和点赞,苦了家长、冤枉了老师,也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会对孩子们以后的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
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陀螺小”的帖子在网上发出后,立即引起了当地不少家长的共鸣。不少家长质疑,强制性要求家长下载某软件收看这种家庭教育节目,然后截图打卡,有为某软件赚流量的嫌疑。
十堰市某小学家长汪兴向记者证实,从4月1日开始,他孩子所在的学校确实开展了一场名为家庭教育“护苗行动”的收看和打卡活动,学校要求家长下载某手机软件极速版,并通过这款软件进行收看讲座,然后截图在班级群内打卡。
“每天晚上7点多钟开始直播,孩子们这时候基本上要写作业了,没时间来看这个直播,所以基本上都是家长随便打开截一下图,然后发到群里,就算完成任务了。”汪兴认为,主办方举办类似讲座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种限时收看,并要求家长点赞、截图打卡的做法,确实加重了老师、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我觉得,学校老师还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去,平时相关部门不要给老师们再增加与教学无关的其他任务。”汪兴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教育局长叫停收看打卡行为
十堰市教育局局长寇伟获悉此事后,立即叫停了收看打卡行为,同时安排人员对家长反映的事情展开调查。
“我已迅速对您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核实,要求全市各级教育部门不得强制家长收看家庭教育‘护苗行动’现场直播和打卡等活动。”4月9日,寇伟给网上投诉的这位家长进行了回复。
寇伟在回信中认为,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十堰市将坚决落实好国家、省、市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要求,针对家长反映较多的与教学无关的进校园活动,市教育局已列出具体减负清单,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的“投票”“网络作业”等事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聚焦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主责主业,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扎实推进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取得实效。
“我们将坚决打好‘双减’攻坚战,坚持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联动,切实使作业负担减下来、校外培训热度退下来、家长经济负担降下来、教育质量升上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着力办好更有高度、更有精度、更有温度、更有力度的教育。”寇伟在回信中说。
4月11日,十堰市教育局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市教育局回应网友问题》为题,对此事进行了公开披露。
寇伟给家长的回信经媒体披露后,一时引发各界热议。
“出乎意料的结果,我原以为这个问题会被和谐掉,没想到论坛保留了,局长回复了,网友也满意和认可了,点个赞,也让我们对十堰的教育充满了希望。”有网友留言说。
还有网友留言称,家庭教育确实很重要,加强家庭教育应该注重效果,而不是流于形式,最后成了老师和家长的负担。
家庭教育要避免过度商业化
几年前,一篇《啥都“从娃娃抓起”,娃娃快被“抓”坏了!》文章,曾在各大媒体热转。这篇文章称,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陆续有100多项相关工作试图进入校园。
和“从娃娃抓起”一样,近年来围绕“家庭教育”这一主题,一些培训机构也觅到了商机,他们也把目标锁定了一些学校,有关“家庭教育”的活动开始向学校蔓延。
某地学生家长张民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前不久,他孩子所在的学校和一家心理辅导培训机构,开展了一场“家校互动·亲子沟通”的线上培训活动,学校要求家长们在某一规定时段,线上收听一位心理专家的讲座,然后截图在班级群内进行收听打卡。
“这位心理专家在节目中,确实也讲了一些‘家长如何加强与叛逆期孩子沟通’等话题。但是节目结束后,这位心理专家又建议一些想要详细咨询的家长,可以加入某个微信群。在这个微信群里,这些心理专家们开始向家长们推销有关心理辅导的各种‘套餐’。”张民透露,这些心理培训“套餐”,收费金额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对收入一般的家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除了家庭心理辅导暗藏商机外,一些家庭安全教育知识培训,有时也会成了培训机构推销产品的渠道。
某地家长王涛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一年前,他曾被学校通知,他和孩子需在线上收听一家安全教育培训机构开展的学校家庭安全知识培训。结果培训师在滔滔不绝讲授了一些消防、日常安全知识后,便开始在微信群里推销一款家庭用灭火器材。
“这些日常安全教育知识对孩子们确实有用,但是活动最后又推销消防器材,总感觉怪怪的。”王涛对记者说。
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如何“依法带娃”,一度成了各界热议的话题。但在某些地方,一些培训机构开始做起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生意。
“入学门槛低,短时间可拿证,过级率高;报考不限户籍,部分符合条件者可享受报销学费优惠政策……”这是某培训机构在新媒体平台推出有关“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招生公告。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目前众多家机构开始对外颁发“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证书,收费各不相同。
法治周末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虽然家庭教育促进法鼓励社会力量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但这部法律明确规定,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营利性教育培训。
然而,一些地方将家庭教育过度商业化的现象,令人担忧。家庭教育过度商业化,会带来危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辉曾向媒体表示,避免家庭教育培训商业化,主要就是防止一些家庭因此承担比较重的负担,造成家庭的焦虑和一系列的社会公平问题。“家庭教育需要专业的指导,应该由政府和事业机构来担当责任。”
(文中家长全为化名)
(责任编辑:百科)